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资讯 » 生物降解袋的抗撕裂强度是多少?
生物降解袋的抗撕裂强度是多少?
生物降解袋的抗撕裂强度是衡量其使用性能的核心指标,直接关系到能否承受日常搬运、装载、撕扯等操作。与传统聚乙烯塑料袋不同,生物降解袋因材质特性,其抗撕裂强度需在 “环保降解” 与 “实用耐用” 间找到平衡,目前行业内并无统一的单一数值标准,而是根据材质配方、产品厚度、应用场景形成差异化范围,具体可从标准要求、影响因素、场景适配三方面展开分析。
从行业标准来看,主流生物降解袋需符合国家《GB/T 38082-2019 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》或欧盟 EN 13432 等规范,其中对力学性能的要求间接限定了抗撕裂强度范围。以常见的购物袋为例,标准要求 “提吊试验” 中袋体需承受 2 倍额定承重(通常为 5kg)且无破损,对应抗撕裂强度一般在8-25 kN/m之间;用于食品包装的薄型生物降解袋(厚度 0.015-0.02mm),因侧重轻薄性,抗撕裂强度相对较低,多集中在5-12 kN/m;而农业用生物降解地膜、工业重型包装袋(厚度 0.03mm 以上),需抵御风吹、拉伸、摩擦等外力,抗撕裂强度可达到20-35 kN/m,部分增强型产品甚至突破 40 kN/m,接近传统塑料袋水平。
材质配方是影响抗撕裂强度的核心因素。目前生物降解袋主要采用聚乳酸(PLA)与聚己二酸丁二醇酯(PBAT)共混体系,两者比例直接决定强度表现:PLA 刚性强但脆性高,单独使用时抗撕裂性差,易在撕扯中开裂;PBAT 韧性好、延展性优,能显著提升抗撕裂能力。通常当 PBAT 占比在 40%-60% 时,共混材料可实现最佳平衡 —— 既保留 PLA 的挺括性,又通过 PBAT 的弹性分子链分散撕裂应力,使抗撕裂强度提升 30%-50%。此外,添加少量碳酸钙、淀粉等填充剂虽能降低成本,但过量会破坏分子链连续性,导致抗撕裂强度下降,这也是部分低价生物降解袋易破损的主要原因。
产品厚度与加工工艺同样关键。在相同材质下,抗撕裂强度与厚度呈正相关:厚度每增加 0.005mm,抗撕裂强度可提升 10%-15%。例如厚度 0.02mm 的购物袋,抗撕裂强度约 10 kN/m,而厚度 0.03mm 的同款产品可达到 18 kN/m。加工过程中,吹膜温度、拉伸速率等参数也会影响分子取向 —— 若吹膜温度过低,材料结晶不均匀,易形成薄弱点,撕裂时应力集中导致强度下降;适当提高拉伸速率可使分子链定向排列,增强抗撕裂性能,但过度拉伸会导致材料脆化,反而适得其反。
不同使用场景对生物降解袋的抗撕裂强度需求差异显著。日常购物场景中,袋体需频繁提拿、装载各类物品,抗撕裂强度建议不低于 12 kN/m,避免因蔬菜、水果等硬物穿刺或提吊重量过大导致破损;食品保鲜场景(如冷藏袋、保鲜袋),因低温环境可能降低材料韧性,抗撕裂强度需达到 8-15 kN/m,同时兼顾密封性;农业种植场景(如育苗袋、覆盖膜),需长期暴露在户外,抵御风雨冲击和作物根系生长的张力,抗撕裂强度应≥20 kN/m,且需具备一定的抗紫外线老化能力,避免长期暴晒后强度衰减。
需要注意的是,生物降解袋的抗撕裂强度会随储存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。若储存不当(如高温、高湿),材料可能提前发生降解反应,分子链断裂,导致抗撕裂强度下降。因此,除关注出厂时的强度指标外,用户还需遵循正确的储存方式,同时在使用前可通过简单测试(如手动撕扯袋口边缘,观察是否易断裂)初步判断强度是否满足需求。
总之,生物降解袋的抗撕裂强度无固定数值,而是一个与材质、厚度、场景深度绑定的区间范围。用户在选择时,需结合具体使用需求,参考行业标准,优先选择正规厂家生产、明确标注强度参数的产品,既能保障使用体验,也能避免因强度不足导致的资源浪费,真正实现环保与实用的双重价值。
久信达15年专业生产、销售、定制生物降解袋、降解纤维袋、可回收胶袋、环保纸袋等,全生物降解、可堆肥、可回收,获得GRS认证,支持出口欧美标准。